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赴河北省邯郸市探寻历史文化寒假社会实践团探访丛台公园
河北省邯郸市,素有中国成语典故之都一称,是我国无可取代的历史文化名 城。若漫步于街头,几乎随处可见与邯郸相关的历史典故。待行至市中心,等待 旅人的是邯郸建设最早的大型历史文化景区——丛台公园。入眼是轻舟点点,苍 松翠柳相间。园林式造景陪衬一众文物古迹览区,颇具规模,千年古都的优雅气 韵仿佛浑然天成。
正月初七,人民安,君臣相会,是为人日。
中南土木工程实践团欣然赴会丛台之约,走近千年遗迹,体悟跨越历史长河 的文化魅力。
赵都遗风之迹——武灵丛台
湖光山色点缀间,丛台公园园区中央地带,静静矗立武灵丛台。南门石碑上 刻“赵武灵丛台遗址 ”七方楷书大字,立于明代万历年间。整座建筑由青砖包砌 而成,自南拾阶,中落如意轩、回澜亭;复循东登楼,达据胜亭的方形正厅,可 见四角攒尖重檐。在这红柱翠瓦之旁卧有曾经的“武灵平台 ”。亭台周际花草遍 野,醉人芬芳。若台下人仰观望上,众多楼阁连聚非一,蓝天掩映下一派古朴韵 味。
史载,此地原是妆阁、花苑纵生,其规模之宏大、结构之奇特、装饰之美妙, 名扬列国。诗云:“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 ”。
漫长岁月使它历经沧桑,千年原貌不再,但其在本省文物中的地位无可取代。 “武灵 ”是谓斑驳史书中笔墨峥嵘的赵武灵王。他提倡胡服骑射,改变了战国时 代的作战方式,使得赵国位于战国“七雄 ”之列。而武灵丛台正是他检阅军队与 观赏歌舞之地。有人慨叹:不惜黄金抛作埒,风流且喜见邯郸。丛台见证都邯郸 古城的风貌,更是赵国遗风的留存者。
两千年飞碾而过,丛台自古往今缄默无言,但它坚定的存在,不断提醒着后 继者铭记那曾可堪东方一霸的赵国风貌,青史将遗传万年。
武灵丛台遗址
与武灵丛台合影
古今交接之匙——学步桥
庄子《秋水》篇中一则故事叙道:战国时期,一名燕国青年特来赵国学习邯 郸市人优美的走路姿势。相传正是在此地这座横跨沁水的小桥上,他久久冥思苦 想,如何才能效仿成功。
寓言故事流传至今,影响更迭代辈,岁月洗礼下的小桥由木结构改为石拱桥, 并被冠名为学步桥。两侧桥栏板的刻上浮雕,镌上历史典故,桥畔扩建出广场、 石碑、石像,俨然融汇为一条独居特色的赵文化绿色长廊。尽管那名学步者是否 真的在此桥上来回踱步,后人无法验真,但作为故事载体的小桥负承的历史文化 之重随时间累积而难以计数。来访者络绎不绝,桥旁坐落的学步者石雕栩然如生。 邯郸学步的故事与小桥互赋生命,让千年前赵国邯郸仿佛真的存在于今世。
学步桥遗址
实践团与学步桥留影
缅怀传统之姿—— 中华大街群像
道经丛台公园的仿古式大门,郭沫若先生的题字后雪松苍翠。在阳光拂照下, 中华大街人潮起落。随处可见老一辈当地人民,笑眯了眼三两聚在古城石台上。 曾经的邯郸古都依旧是今天的河北邯郸,活在当下的百姓也依旧是千年前古城的 孩子。无论老少,他们对邯郸文化的深厚感情早与血脉依依相融,因赵国古都与 当地人之间有天然亲近的纽带,得闲来此已成一种习惯,为一种跨千年的文化召 唤。
与丛台公园留影
从园林式亭台楼榭打造出的赏目景观,慎重细致的保护举措,无处不见邯郸 文化传承的真心。萦绕着历史文化的气息,丛台公园自成一方天地。深入体悟邯 郸文化尚且容易却远远不够,坚定传承保护的决心才义不容辞。七雄之一的赵国 留名史书,国都邯郸的风貌幸运地留存至今,可以想见随更多历史文化保护的实 践加入,华夏之子与邯郸的血脉连结得以深刻至不怕往后多少千年轮回。
(中南大学 王梓渝 周明佳)